後來沈炯寫了篇〈通天臺表〉,表述他希望搭上撤僑班機、與老母親團聚的思鄉之情。
她表示,病毒至少已在社區傳播數週,紐約居民必須保持社交距離並自主隔離。病患短時間內激增,將為人力物資原本就捉襟見肘的醫院帶來更沉重壓力。

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(NIAID)主任佛奇(Anthony Fauci)也指出,紐約情況十分嚴峻,感染率是美國其他地區的8到10倍,完全能理解民眾想逃離紐約。重要的是要自主隔離,不要造成病毒傳染。古莫上周日(22日)也公開警告,這波疫情預計不會短期就過去,有可能長達9個月,可能多達80%的人口最終會感染這種病毒。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(Johns Hopkins University)統計,截至發稿為止,全球超過40萬人感染武漢肺炎、逾1.8萬人喪命,全美確診病例已突破4.9萬例、至少600人死亡。更令人憂心的是加護病房床位嚴重不足。
柏克斯今天傍晚在白宮疫情說明記者會上再表示,目前全美確診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(COVID-19,武漢肺炎)中,有56%來自紐約州,新確診病例的比例更升到60%,全美死亡病例中有31%來自紐約。根據古莫說法,美國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(FEMA)至今僅將400台人工呼吸器送往紐約市。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,是學生、家長、老師最信賴的諮詢對象。
」我親了一下她的額頭:「那有什麼稀奇?我不是也養了一隻嗎?」屬豬的女兒馬上對號入座,但卻超有信心地說:「而且是一隻美麗的豬喔。你看華爾街的人,個個精神都是緊繃的,你覺得你想過那樣的生活嗎?另外,我們親戚也有人十次贏八次,可是輸的那一次就把贏的全都吐回去。事實上,女兒在師大附中的公民課老師就曾用過類似的方法,讓全班同學進行一整個學期的標會,學期結束後女兒就決定,以後絕對不跟會。至於理科太太反對稱讚小孩,我把它理解成不想讓成人操弄小孩:你說要當醫生我就說你很棒,你說要當船員我就皺眉頭。
但我把這件事情放在心裡琢磨過後,最終還是認為應該要去讚美,讓孩子感到被這個世界所悅納。為什麼呢?因為即使她剛睡醒、頭髮亂亂的,我還是覺得她好可愛,就會直接稱讚,更不用說她精心打扮之後有多美。

我在提供諮詢的時候,常常看到女孩為了得到讚美,討好或傷害自己的身體,但我自己的女兒從來沒有這個問題。話說就在剛剛女兒滑臉書,看到朋友養豬,驚訝地對我說:「媽媽妳看。也有人覺得當然要稱讚,明明就欣賞小孩這樣美好的存在,卻刻意不讚美實在太不自然。兒子高二的時候非常著迷於美國職籃,對於球隊動向有深度的研究。
她從我這邊得到的訊息是:我睡醒頭髮亂亂的是美、精心打扮也是美,基本上我就是個美人,怎樣都美。這是因為孩子覺得被悅納了,感到安心了。當這種事情發生時,你能夠挺住那個打擊和不甘心嗎?」 透過收集與分析資料來賺錢並不是問題,對我來說,真正有問題的是這種生財模式。理科太太不准人家稱讚她的孩子漂亮聰明,必定有她的信念與考量。
理由是:「現在是大家都還在學校、每天都會見面跑不掉,但現實生活的標會不見得是這樣。畢竟成功的人不見得滿足,但滿足的人通常能感到歸屬感,感到被這個世界所接受。

所以,如果稱讚能讓孩子感受到悅納、歸屬感,進而發揮潛能、增加耐受度,那麼稱讚應該是好事,而非不能說出口的洪水猛獸。而且我家那兩隻天天被我稱讚水水的,他們的優點我也毫不保留地說出來,到目前為止看起來也沒有壞掉的跡象啊。
」我認為重點並不在稱不稱讚,而是如何稱讚。換言之,家長不是不能稱讚小孩,而是要去覺察稱讚或不稱讚的背後,是否強加了自己的願望與價值觀在孩子身上,使孩子對自己天分的覺察與發展變得狹隘。因為對於沒有能力獨活的他來說,成人不喜歡自己,代表會有「生存危機」。面對家中後青春兒女,教也不是、不教也不是的焦慮滿滿,郭葉珍與孩子的相處故事,如同醍醐灌頂,看懂親子間「相伴不相絆」的美好境界假設某群組正準備應付R0=三的新感染症。以上的R0和群組免疫的想法,就是感染症數理模型最基本的部分。
日本每年到了秋冬,流感患者就會激增。到底要戴幾層「口罩」才能安心?──「保持公正觀點」的方法 複雜的事情簡單地想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
人類是有感情的生物,很自然地就會鑽牛角尖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,甚至是偏見。不過實際上並不是接受預防接種的人,都可以免疫。
首先有一個術語是「基本再生數」(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),記號為R0,英語稱為R naught。臨床試驗為了確認實驗藥品的藥效和副作用等,會將受試者分成兩組,一組是實驗藥品組,一組是對照藥品(安慰劑)組,然後比較兩組的結果。
大家應該也都有經驗,要保持公正,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每次投藥時準備的實驗藥品和安慰劑,患者都無法從形狀、味道、氣味等,分辨出自己服用的是哪種藥品。所以不僅患者需要遮蔽,醫師等醫療相關人士也必須進行盲化處理。有關各要素的測量和推論方法,則有各式各樣的研究。
或者是診療時,醫師可能會抱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看診,認為「這位患者吃的是安慰劑,所以病情應該不會改變」。接著就用具體的「感染症擴大的模型」來說明。
具體來說,就是採用預防接種等做法。R0大於一時,感染會擴大,R0小於一時,感染總有一天會終止。
要預防感染症擴大,「群組免疫」很重要。這種做法就稱為「遮蔽」或「盲化」等。
如果此群組內三分之一的人有免疫力,直接感染就可以控制在平均二人。這樣做也可以改變我們看一件事的觀點,真的是很有用的智慧。也就是看事情、想事情時不能有所偏頗。剛好是一時不會擴大也不會終止,就像是特定地區的疾病一樣,會在該地區生根。
其中有幾種定量分析感染症的手法。接下來我們用醫藥品臨床試驗為例,來看看這個業界保持公正的架構。
一位患者平均可以直接感染三人。這個術語表示一位感染症患者,進入對該感染症完全沒有免疫力的群組時,可以直接感染的人數。
很久以前人類就為各種感染症所苦。看到這裡大家有什麼想法呢? 大家應該可以了解化為模型,可以協助我們簡單思考並理解內容吧。